其實短板很多的設計,都是會導致板子本身速度慢,但因為種種的原因,會對短板有一種輕、快、好轉彎的印象,然後就會覺得板子本身要輕才會快,要有三隻舵才會夠穩,並且將這些印象應用在其他板型設計上。
我想絕大多數的人,在一開始接觸衝浪的時候,無論長短板,都有會有一個high performance衝浪的印象吧。影片裡會出現的衝短板的人做出一堆turn或是air。打從一開始就讓我們對衝浪的印象是要在浪上面做一堆事情。而由於影片裡的人太厲害了,以至於讓我們誤會這些就是厲害的板子。其實不是,是真的這些surfer厲害。
板型的設計,應該要更通盤來看待。這張板子的目的是什麼?個人的能力?你衝浪的地方的浪況? 衝短板需要的技巧很多,也要夠純熟,也要有合適的浪況才會好玩。比如說夠捲,夠有力。 講白一點,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pro,每天拿著比賽用的板子實在沒麼道理。我們都是普通人,在普通的浪點衝浪,在一般的日子裡,浪也是普通的。能夠拿著一張板子好好划去浪頭,追到浪,然後開心的享受這道浪, 這不就是我們衝浪的原因嗎?
犧牲了什麼
短,板頭翹,輕,浮力小,板型輪廓偏圓,輪廓最寬點偏後。這些設計其實都不是為了讓板子速度快,而是好控制,是為了能夠做出更好的轉向動作,更好的維持在浪最有力的地方。所以不是本身快,而是可以透過使用者本身的技術,來達到快,然後做出所謂的high performance的動作。
板型的設計必須整體來看,每個元素如何搭配來使這個板子達到他該有的目的。每個元素之間也會互相影響,不過為了方便介紹,我們還是先拆開來一個一個說明。
長度
板子越短就越靈活,更能夠做出加速的動作。所以如果衝得好的話,可以達到一定的速度,如果你加速很在行的話,就可以很快。但越短,勢必就越不好追浪。而短板也沒有可以增加追浪能力的設計。要注意的是,短板的設計,順位第一的目的就是靈活。那麼為了靈活,怎麼樣去在這個長度中做出搭配,兼顧靈活、速度跟穩定性,就是其他元素的任務了。
輪廓
這部分應該比較簡單明瞭,輪廓越筆直,速度越快。越多彎曲,越多阻力,速度就不會快。短板的輪廓弧度較大,就會有比較多阻力。我們是用板子的中後段在斜跑。為了好轉彎,通常短板的最寬點會在兩腳之間,因此中後段會是比較彎曲的。跟把最寬點做在偏板頭的位置比起來,又會產生更多阻力。而當最寬點偏板頭的時候,中後段就會比較直,比較不會產生阻力,因此會自然的給你速度。這種做法我們可以在很多single fin、魚板身上找到。



https://www.rlovelace.com/keel-fish
rocker 翹度
講到一個彎曲的表面跟流體,就一定要提到表面張力作用和康達效應(coanda effect)。可以拿你的湯匙到你家的水龍頭底下試看看。用水柱沖湯匙的背面,你會發現他被吸住了。流體在經過一個彎曲的表面的時候,會因為表面的阻力的影響,順著彎曲表面前進。當水流從湯匙頂端噴出後,會造成一個反作用力使得湯匙往其反方向移動,就好像湯匙被吸住了一樣。
從這個角度切入,板底也是個彎曲表面,板子會在這個作用力之下就會被往水的方下吸。下沉越多,接觸水面積越多,自然阻力就多,就會導致板子的速度慢。同時,板頭翹的時候也會因為撞到前方的水而產生阻力。
所以一般來說,板子翹度越平,速度是會越快。那為什麼要做成有翹度? 板頭翹好下捲浪(尤其是突然拉起來的那種),板尾翹好做轉向。整體的翹度可以幫助你待在捲的地方,因為板子的形狀接近捲浪的浪型(板子越短也越容易待在這個點,這就是為什麼魚板也能玩捲浪的原因之一,他夠短)。
板底
在這邊容我非常非常簡單的區分成三種板底,凸的,平的,凹的。凸的比如說belly bottom、rolled bottom、vee bottom。Belly bottom 一般指說圓圓凸凸的板底。而vee 則是會有在以龍骨為頂點V字型的板底。平的板底要注意是指板子的左右兩側板緣之間是平的,而非指rocker翹度的平。凹的一般叫做concave。各種混合的做法就不細講。先講極端且常見的部分。
一般公認平的板底,是最快的板底。平的板底產生的阻力最小。但如果技巧運用得宜,concave板底也可以透過加速的技巧動作來跑的更快。而凸的板底除了感受好以外,一般認為是速度慢的設計。不過也有一些人認為在某些狀況下速度可以快。Vee bottom增加做rail to rail的能力,rolled bottom 也是偏容易做rail to rail但還是 vee 最強。
( rail to rail,板緣到板緣,意思是說當我們在衝的時候,透過重心改變來改變板子的角度而做出許多不同的動作,比如說在浪壁上上下下,或做出加速的動作,或轉向的動作,都跟rail to rail有關係。)
以轉彎的表現來說,concave板底會咬的最緊,在來是平的板底,最後才是凸的板底。真的要說哪一種板底會”加速”,倒也很難說。但似乎確實concave設計會感受到腳底很有能量不會失速的那種感覺,咬的住的感覺。rolled botton則被認為是比較沒有速度感的 。
標準板愛用的single to double concave。真的要說他本身會加速實在沒什麼根據,但可以確定他的是因為板底凹而形成的阻力,則讓衝浪的人本身在浪上面做加速的動作的時候會更有反應,因為將水包在板子中央。大概可以說像是鞋子抓地力好,摩擦力大,好好運用這個力量,就能夠跑更快。所以短板的板底這個設計,也不是一個板子本身會有速度的設計,而是讓人比較有自由度。平常慢,要快可以快。而且比較好做轉向的動作。比較咬得住、比較hold得住,或甚至可以用更多力量去踢,去做動作。所以我們會發現平底設計的板子(再加上其他一些設計),也許魚板或是single fin,玩起來會輕鬆流暢許多,因為他根本不需要去做加速的動作。

板緣
板緣在衝浪的表現跟感受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在單純斜跑跟轉彎的時候又會具有不同效果。我們可以從板緣的頂點(apex),也就是最凸點在哪裡來區分不同的板型。底下有圖可以參考一下。頂點在板緣中間的,上下個佔一半的面積的板緣會用50/50來形容他。一般我們會在長板或是復古板或是標準板的板頭上找。如果上面比較多,下面比較少,可能會叫他down rail或是hard rail。依照上下所佔多寡不同會用60/40, 70/30, 80/20來形容。而越扁越尖的也會用hard來形容。
我們先從50/50這種板緣說起,一路非常圓滑流暢的板緣,會給人一種融入浪裡的穩定和滑順的感覺。但是這種板緣容易產生湯匙實驗的效果(也是融入浪裡的感受來源),會吸住板子,所以增加阻力,導致速度慢。
我認為認識板緣的關鍵是折角(edge)跟頂點(apex)。所以大致上會從板底經由板緣往上流動。製造切角或比較極端的轉折,可以幫助release,也就是排水。因為切角改變了水流動的路徑,讓水不會順利的沿著板緣流動,降低湯匙實驗中作用的力量,也就能減少阻力的產生。比如說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短板的板尾,從板底到板緣幾乎是一個銳利的直角。或是短板的中後段板緣的頂點在比較接近板底的地方,也許是70/30,或增或減,上面多下面少,也能對於產生排水多少有些貢獻。這種做法是兼顧排水與感受的一種設計。
上述是斜跑的情況,而轉彎的時候反而是厚一點的rail(無論hard rail或是soft rail) 才會幫助維持速度。出彎也會比較有速度感。

板尾
一般來說尖尾設計的板子是為了速度快,方尾是為了好轉向。我自己覺得尖尾也不會難轉,應該是說想要轉的方式不一樣。有一句話說(誰說?)尖尾轉的銳利,圓尾轉的圓圓的,方尾轉的方方的。這樣說好像還是有點模糊,大家自己去玩看看就知道了。
板尾形狀的設計還會跟整個板子的輪廓有關(當然還有板面板底還有fin set)。比方說,如果一樣六呎的短板,板子最寬點已經偏後,如果做成尖尾會使得整個板緣彎曲幅度太大,板尾空間太小。而做成方尾似乎就是一個合理做的法,板尾搭配方尾可以維持板緣比較直線的狀態,也利於轉向。而其他的板尾幾乎都可以被看做是尖尾跟方尾的變形或是中間款。
重量
板子的重量來自於材質本身,泡棉、玻纖布、樹脂等等。一般短板都比較輕,除了本身的體積就不大以外,選用的玻纖布密度會比較低。在製程上,傳統的板子在包完玻纖布之後,還會再上兩層的樹脂。第一層叫做Hot coat,第二層叫做glossing。第二層才會再做打磨或是拋光的結尾。而標準板為了輕量化,常常只做到hot coat。這些輕量化的措施,確實讓板子變輕,但同時同樣也讓板子比較脆弱。板子做的輕會讓板子更靈活,所以也就不穩定,也不利於維持速度。相反的,重一點的板子的表現則是會比較穩定、持續的有速度。也能讓板子更持久。

fin set
fin,基本上要跟數量、面積、長度等等一起下去看。但不管怎麼樣,似乎single fin還是給人阻力最小的感覺。
幾隻舵我覺得都是很好轉向的,重點是你想要哪一種轉向的方式。標準板做成三隻舵,是為了穩定轉向的能力,可以好好的一路turn到你想要的方向。single fin可以很輕鬆的轉向,而且可以很突然。至於會鬆鬆的感覺,我覺得這就是技巧問題了。

關於各家廠牌說會加速的fin,看了也是蠻令人充滿困惑(可能我自己太笨)。與其說fin會加速,倒不如說哪一些fin 阻力大哪一些fin 阻力小還比較有道理一些。
總結
前面簡單分析了為什麼其實短板不是速度快的設計,而甚至犧牲最大的代價就是速度和感受。標準板本身的設計,幾乎都不是速度、感受取向,而是靈活、好控制。而透過控制板子的技巧,使用者就也能夠達到所需要的速度,跑到想要抵達的位置,做出轉向的動作。但是就會很忙。
當我們用短板的設計,尤其又當帶有一些誤會的時候,來看待其他板子的設計,是不公允的。衝浪不只是運動,不是只有機動性、做招能力(maneuverable)才是最重要的。
面對不同的浪況,不同的衝浪習慣,不同的風格或感受,都會有不同的適合的板子。不同的板子也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樂趣。而當尤其大多數人就是普通的浪人,碰到的是普通的浪況,標準板就不應該永遠是第一考量。如果有一張板子能夠輕鬆的划到浪頭、下浪、輕鬆被浪推動、開心的享受這到浪,然後笑著(或是憋笑)划回浪頭似乎也不錯。衝浪不只是表現(high performance),而更是享受。

就如同長板短板各有各的玩法,各自有各自的技巧難度。沒有說誰比較好,誰比較不好。不是說今天體能或技術不好所以去玩復古板,更不應該說年輕人就該玩暴力標準板,好像暴力標準板比較難一樣。如何把一到浪衝的輕鬆漂亮,也同樣具有難度。好好的感受一道浪,更是無比重要。
我推薦大家嘗試看看所謂的復古板,還有其他許多從復古板跟標準板吸收養分而發展出的各式各樣的板型。現在我們這個年代是個換換口味嘗試不同板型的好時機,前人的養分都準備好了,剩下的就是你我的嘗試。我們每個人都不同,希望以後的海上會有更多不同板子,不同樂趣,在浪壁上劃出不同的線條。
延伸閱讀&關鍵字:
- 衝浪店波洋喜IG
- Stab Mag: Is The Fish Surfing’s Most Misunderstood Design?
- Surfer Mag:DESIGN FORUM: THOMAS SURFBOARDS STEP-UP TWIN KEEL FISH
- 一個我覺得比較客觀中立的板型介紹網站
- 大概的復古板型關鍵字 single fin , twin fin , bonzer , displacement hull, simmons, vee bottom, egg, edge board,
附上幾個我覺得不錯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