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成功起浪,所有人都趨之若鶩的衝下水。這樣的景象大家應該不陌生,這時的水裡有個相當好辨認的身影,那就是安東尼。
如果有玩過無舵(Finless)衝浪板,那你就會知道不裝舵跑在浪壁上絕非易事,尤其是平常已經習慣舵的存在的人更是如此。但第一次看到安東尼衝一張無舵的短板是在成功的一人半浪上。那天的浪還不錯,要是沒有歪爆的話可以一路跑進岸上,所以你可以看到安東尼在那張滑的要死的板子上從浪頭從容起乘,然後自在的跑完一整道浪。那張板子從頭到尾都在他的操控之下。

從小跟著姨丈在東海岸白浪花中翻滾的安東尼,本名是謝侑軒。他對衝浪的看法非常有自己的風格,也不受目前的主流觀念所拘束。這從他平時教衝浪的方式就可以窺知一二。
目前台灣大部分在教學生起乘時幾乎都是對他們喊「一、二、三,站起來」,但我都告訴學生等到覺得自己可以了、舒服了再站起來。
如此一來,學生在衝浪時不用在被海浪推出去而緊張的同時還要有時間壓力讓自己站起來,他們更能去自己感受海浪的速度和自己在當時的狀態。如果用安東尼的話說,這就是他們真正認識自己認識板子和海浪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安東尼不受拘束的性格也體現在他削出來的衝浪板上。就拿安東尼削的第二張板安東尼二號來說,圓頭、稍大的屁股再搭上平尾,而板底偏前段有一小段Concave,到了後段則變成Rolled buttom,速度不快但卻樂趣無窮。
衝安東尼的板最有趣的地方大概就是你可以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他板子有趣的部份,總是可以帶給你一種驚喜的感覺。
一張衝浪板的優秀始於細節
要做好一件事最基本的態度就將細節做好,這大概是這個世界上不變的真理。那麼換到削製衝浪板這件事情上也不會變。
對於衝浪板,安東尼相當堅持。不論是包板時膠帶是否貼好、上Pin Line的方式等,安東尼從來都不輕忽。
雖然是興趣,但我還是很認真的看待他

安東尼對衝浪板的一絲不苟的要求應該可以追溯到他在日本的工作經驗。當初他跟著朋友到日本找了一份木作的工作。由於是跟著師傅工作,因此工作上的要求非常嚴格,師傅要求每個地方都要作到和他一樣的水準。
那個時候被打被踹是每天的常態
那是一個相當要求細節的工作,安東尼對於衝浪板的兢兢業業也是這個時候被養成的。這從他的衝浪板上就可以發現端倪。
削製衝浪板的開端
經過深聊之後才發現,原來安東尼一號並非安東尼削製的第一張板,早在他十六、七歲時,真正意義上的安東尼一號就已經面世,那是一張台灣形狀的木頭衝浪板。
當初做這張板子單純因為好玩
其實不難看出,安東尼對於削板這件事一直都抱持著一定程度的興趣,也都相當願意去嘗試。包含在日本時,他也時不時的跑去各個衝浪店和製板工廠試著削製他心目中的衝浪板。一直到現在,削板對安東尼來說也許都還是在嘗試。就像安東尼一號一樣,他不斷的在嘗試中找到自己喜歡的、覺得有趣的感覺。
會有安東尼一號其實出於一個平凡無奇的契機,當初安東尼第一次接觸到的單舵長板是向好友阿樸買的Thomas High Pro Log,玩完之後他們在家常討論的時候總是會出現這樣的對話。
東尼:欸!我覺得這個屁股想要大一點
阿樸:那你就自己削啊!
東尼:如果這張板子頭小一點的話會這麼樣?
阿樸:你就自己削一張啊!
到這裡,不知道該說是安東尼太容易被說服還是他真的太想試試看不一樣感覺的衝浪板,總之安東尼一號就是這樣出現的。
其實最一開始我還是想要照著High Pro Log削一張一模一樣的板子,但在過程中我突然又覺得這樣還是有點無聊,就把自己的想法加了進去。
「欸!你玩過安東尼新的那張板嗎?超好玩的!」然後安東尼就此開啟了削板的大門。

東尼味衝浪板
進到安東尼的工作室,Poly膠味、玻纖布味和縫(Foam)味濃烈的混雜在一起。這就是安東尼平常工作的環境。
這裡擺滿了各張安東尼還未完成的板。
至於完成的板,要嘛被他自己拿下水衝,要嘛就被賣掉了。
安東尼總是形容自己在削製衝浪板的過程是在創作。是一個融入他自身對於衝浪的感受以及想像,並將它實體化的創作。
在一張完全不認識的板子下水之前,我們或許可以根據他的板緣(Rail)、板底(Button)、輪廓來猜測他可能的表現,但當你實際下水時,你才會真正發現這張板的獨特之處。

其實你很難做出一張完全不能衝的板子,假設你做了一張Single Fin,發現他很難衝之後你只要再挖兩個Side Fin Box,那每個人都能衝。
在削板時的安東尼,總是會突然覺得如果這邊翹一點呢?那邊薄一點呢?他的腦海中永遠都在想像每張衝浪板的樣貌,然後再親手把他實現出來。大概也是因為這樣,安東尼其實不喜歡作那種太好追太好下浪的板子,他覺得為了成就很好追浪的衝浪板,會讓這張板失去很多有趣的元素。
很容易追浪下浪的板子是給沒有在好好追浪的人用的。這就像一台電視很好開機、很好轉台一樣的意思。
其實現在有很多大廠牌的衝浪板可以讓你好下浪、好走板、好轉向,但你卻沒辦法在這些衝浪板上發現「超好下浪、超好走板、超好轉向」的特性,對安東尼來說這樣的板子總是缺乏了一些個性,因此他也坦言當客人如此要求時他總是會說他沒辦法過於客製化,畢竟每張出自他手的衝浪板還是承襲的他心中的理念:盡量好玩。
就像安東尼最喜歡的削板師Ryan Burch,他喜歡Ryan Burch甚麼都玩的風格,Ryan會Body Surf,會Alaia也會短板,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玩,用各種形式來和海結合,這正是安東尼最欣賞他的一點。
從安東尼的身上,或多或少的也能看到一些Ryan Burch的影子,看他衝浪就像是在玩、在和海交談,板子亦是如此,因此有許多人會覺得安東尼的板子怪、難,但如果真的用心感覺這張衝浪板,你會發現站在這張板子上的爽感和一般的衝浪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現今市面上的衝浪板幾乎都還是以九零年代的風格為主,安東尼的衝浪板則是以五六零年代的概念去作創作,簡單來說就是一些以前的人玩了會覺得很開心的板子。至於安東尼的創作理念如果用白話文來說的話,就是「噢!我覺得這樣應該不錯吧!」
這就是東尼味的衝浪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