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靠的是一分的天分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但這一分的天分卻比九十九分的努力來的重要-Thomas Edison
若你在台灣的衝浪圈提到阿海潘海心的名字,所有人對他的認知無非是一個衝浪天分極佳的年輕人。甚至有些人會對他給出少年得志的評語。

但鮮少人知道,潘海心在今天在衝浪上可以有這樣的成就其實背後也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的確阿海數度在衝浪上展現了極佳的天分,但相信若沒有他自身的努力,他的衝浪也沒辦法走到今天的高度。比起稱讚他在衝浪上有極佳的天分,也許他更喜歡被說他選對了自己的路。
出身佳樂水,台灣衝浪最讓人期望的年輕浪人
位於南臺灣的佳樂水向來是孕育台灣衝浪選手的搖籃,選手張復正、郭恆良等人皆是佳樂水浪點的常客。阿海也是。
台灣衝浪在競技運動這方面上,向來都有人才短缺的情況。而對於運動來說最有潛力的青少年族群,在衝浪中更是少之又少。這讓每次衝浪的世代需要補充新血時,總會遇到後繼無人的窘境。若要說前一個世代是由郭恆良、阿萬等人為代表,那麼他們的下一個世代無疑就是由潘海心作為代表。

對於台灣人來說,從小開始衝浪似乎是一件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情。大部分人的觀念中總是認為衝浪危險,遑論是讓一個只有五六歲的孩子下水。但阿海來自英國的父親Neil當初依然尊重阿海的決定:支持阿海在衝浪上的發展。
阿海從三四歲開始衝浪,一路在賽事中跌跌撞撞,一直到今天,只要有他參加的衝浪賽事,頒獎時你永遠可以看到他站在凸台上,頸上掛了包括長板和短板的許多獎牌。在每一場賽事中,潘海心再再展現他在衝浪上的天分和平時努力的成果。
因為天分而被忽視的努力
從小,父親Neil對阿海的家教甚嚴,儘管Neil讓阿海自己決定他人生的方向,但人生還有許多小細節需要照顧。大概正是因為父親的培養,如今的潘海心雖然只有十八歲,但卻已經相當獨立。不論是在國際賽事中得宜的應對進退抑或是一般生活中的應變能力,阿海總顯示出他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年輕人。
這也許是他應該驕傲的部分,但當人們談論起潘海心,話題總是離不開他在衝浪上的天分。可是也總是忘記,潘海心是個對大海有著極高熱誠的年輕浪人。他為了衝浪而旅行各地,只為了讓自己對各種浪況的掌握度更高,也曾因為受傷無法下水而自己獨自在海邊看著大海傷神。
阿海待在海上的時間並不比其他浪人還要少,只要不是在浪況特別差的情況下,他都還是會讓自己下水衝浪來增加自己對不同浪況的應變能力,他一生大概有大半的時間都付出給衝浪了。

阿海給自己一段時間,在衝浪這塊領域全力衝刺。只要設定好停損點,人生還是值得一闖。今年要滿十八歲的阿海,打算在高中畢業後就回到父親的故鄉英國就讀大學。在這個時間點之前,他將會盡自己所能的在衝浪上努力。
衝浪,對他幾乎就是天註定的事
相信大部分的浪人都會覺得,能夠從孩提時期開始衝浪會是一件相當幸運的事情。我們也可以把阿海稱作是幸運的人。從小他家就住在墾丁的海邊,從家門口走到沙灘只有短短的二十公尺,阿海想衝浪時只需要走幾步路就能夠到了,相較於其他在城市生活的人們,這的確幸運許多。這也許說明了為何他會走上衝浪這條路。

再加上父親對於阿海及妹妹潘美心的期許,除了希望他們能夠透過衝浪得到樂趣之外也能夠發展出屬於他們的職業生涯。Neil從來不會吝嗇於給予他們衝浪上的支持。每當兄妹倆下水衝浪時,你總是可以發現Neil坐在岸上的身影,為的就是讓阿海以及潘美心能夠在每一次的衝浪結束之後可以有影片檢討自己的動作。

有了這些支持,在未來,我們相信,不論發生甚麼樣的情況,潘海心都不會離開衝浪。這對他來說就像他畢生的課題,他將會慢慢的去完成它。
本篇文章由 Quiksilver & Roxy提供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