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木制是一個很一目瞭然的名字, 有海有浪有木制,這說明它是一個專門製作木頭衝浪板的品牌。木頭衝浪板發跡於3、40年代,比我們今天常見的復古板還要更早一些。

創辦人老皮和蔡昌憲,因為對衝浪的熱情而認識,也因此走到一起。那個時候正好是他們對木製衝浪板正有濃厚興趣的時期。因此他們決定租下一間房子,開始自己摸索木頭衝浪板的削製。這成為他們日後發展出海浪木制這個品牌的契機。

木材,是一種相當有溫度的材質,當它被運用在衝浪板上時,帶給這張板子的不只是溫度,更有著獨特的靈魂。
曾經有人說過,木頭會呼吸。這正是我們挑選木頭來做為衝浪板材質的原因
相較現代化的玻纖,木頭更為溫潤,同時也更好加工。對於沒有削板基礎的初學者來說,用木頭製作一張衝浪板無疑是更簡單的選擇。

當然,木頭衝浪板的製作依然相當繁複,但在老皮的精心規劃下,總是可以將這樣的過程化繁為簡。但卻又保留住當時製作木頭衝浪板的樂趣。當初海浪木制所創立的初衷正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製作木頭衝浪板來找回自己當時衝浪那種單純站在浪上的感動。
少了那些太多餘浮誇的技巧,享受衝浪的感動
木頭衝浪板因為重量的關係,讓整張板子略顯笨重,加上木製衝浪板出現的年代本來就較早,因此整體的設定往往都是偏向較為復古的設定。這讓木製浪板衝起來更有一種輕鬆愜意的感覺。這樣的板型設計,可以讓駕乘在板子上的浪人們好好體會每道浪的純粹。這也是每張復古板被製作出來的初衷。

很多人都會問說,復古板到底該怎麼衝。其實這向來沒有絕對的答案。簡單來說,復古板衝得好不好,取決於你在這道浪上開不開心。當你拿到一張又厚又重的板子時,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恐怕都是:這樣的板好轉向嗎?但其實當你真的站上這張板子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不用急著轉向,不用急著做大動作也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一道浪。

摸索的過程中,總是少不了挫折
老皮和幾位創辦人在創辦海浪木制之初,其實也遇到了不少挫折。或許應該這麼說,每段事業在剛開始的時候,遇到挫折總是在所難免。
在最一開始的時候,老皮他們曾經透過各種管道來學習木頭衝浪板的製作。但就在他們覺得自己快成功時,因為學到了錯誤的製作方法,讓他們當時所有付出的努力在一夕間全部告吹。
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把所有的膠都上完,衝浪板幾乎成型。但你卻突然聽到「啪」的一聲,然後接下來就是無止盡的「啪」「啪」「啪」,我們所有黏好的木頭就這樣全部爆開了。就像整張衝浪板突然爆炸一樣。

當然,沒有失敗就沒有經驗,老皮他們也從不覺得自己這兩年的光陰是白白浪費了。他們痛定思痛,重新思考應該怎麼修正這樣的問題。同時也繼續從網路上蒐集資料,學習別人的經驗。
我們告訴自己,如果這個東西那麼容易就做得好的話,那麼也不值得我們投入這麼多心力了。
最後,他們才把木頭衝浪板的做法簡化成人人都能製作。正是因為花了許多經歷在木製衝浪板上,因此他們對待海浪木制也就格外的用心,他們希望能夠把最好的體驗帶給大家。
做一張屬於你自己的衝浪板
衝浪板向來是浪人必備的一樣物品,也有許多的浪人都會對自己的板子產生相當深厚的感情。原因不一定,有可能是因為這張板子陪你征戰過無數大大小小的賽事,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這張板子是由你親手製作的。

當你站在一張由自己親手削出來的衝浪板上時,那樣的感動絕對是無可比擬的。
這不一定是你衝過最好衝的板子,但一定是會讓你最難忘的一張板!
這正是老皮他們希望帶給每個人的感受:衝一張自己削的板,享受屬於自己的感動。
為此,老皮他們著實花費相當多的心思在研究到底如何讓整個木製衝浪板的製作過程簡化到人人都能夠製作。除了讓每個人都可以親自下場體驗木製衝浪板的製作過程之外,他們也希望能夠藉此推廣衝浪的文化,讓衝浪跟木作結合在一起,為現代的衝浪帶入不一樣的風貌。
木製衝浪板和一般的玻璃纖維板不同,論做法,跟造船反而比較相似。雖然製程被簡化了,但裡頭還是有滿滿的學問。在製作的最一開始,需要先把整張衝浪板的骨架從龍骨到肋板切出來並組裝完成。再用一片片木板拼湊成底板,同時將骨架固定到底板上,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拼接衝浪板的板緣。最後,再將面板固定到最上面,大致的形狀就出來了。然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削製,直到衝浪板成型,再包上一層玻纖布就完成了。
老皮曾經說過,其實只要做過一次,你就能夠了解木製衝浪板的作法,他也從來不怕人學。
越多人學越好,這樣就有更多人可以認識木製衝浪板,而這正是我們的初衷。

今年,海浪木制的宜蘭工作室也順勢成立,同時他們也和板再生的創辦人兼削板師阿頭合作。目前宜蘭工作室將由阿頭帶領每一個想學習製作木製衝浪板的學員一步步將衝浪板做好。這讓海浪木製的削製作業更為專業化,未來也將有更多的可能性。